2019-07-16 22:48
要推廣失智症且增加社會大眾的認知,除了讓民眾正確認識失智症以外,「建立失智友善社區」也是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。
當失智友善社區建立起來,街坊鄰居可以即時發現長輩的異狀,進而關心其需求、給予適當的協助,並適時向外部資源求助,這才是理想的老後社會。
要如何規畫推動友善社區的策略呢?台灣失智症協會曾提出,友善社區三要素:友善居民、友善組織、友善空間。
「友善居民」先從一般民眾開始,鄰里定期開設認識失智症課程,去除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負面及刻板印象,增加同理心並了解面對失智長者時該如何處理。甚至由關懷據點的志工當推廣種子影響在地居民,使其在心態上從理解到包容至接納,不責備、不歧視、不排斥失智者。
其次,失智症患者須安排適合的各式活動,如懷舊治療、出遊活動等,組成社區照護網絡,保障失智症患者充分參與社會之權益,也透過社會化行為延緩失智。最後是社區提供照顧者舒壓課程,維持他們的身心健康與情緒上的穩定。
「友善組織」必須由鄰里或關懷據點的志工去招募社區友善愛心商店,在遇到失智者走失或忘記付錢等不尋常行為時,予以主動協助失智者回家或聯絡家屬,而非像電視新聞報導所上演的報警戲碼,對警察與失智家屬都是勞心費神且不友善的行為。
至於「友善空間」通常先由社區關懷據點開始,並於公共空間打造安全、方便、防跌的友善生活空間,例如積極的消防宣導、衛教與健康促進、安裝安全扶手等。若想要知道全台的社區關懷據點,可到衛福部網站查詢離自家最近的據點。
近年來政府極力推廣的長照政策中有一重點──在地老化。要打造連續性照護的環境,須將完善、完整、普及的照護模式推廣至社區,達成在地安老的理想,提供在社區生活的失智長者照護服務。不過,台灣社會推廣認識失智症這條路,還有一段要走,盼望照顧人員、志工、學生與有志青年共同努力。
失智症照護不容易,若能將自身經驗分享給需要的人,相信能使照顧者減輕一些壓力與負擔。你有失智照護的經驗分享嗎?歡迎投稿lele.le@stipendiary.tw。